关于我们
校园新闻
【更中国】敦煌研学纪实:一眼千年,回梦盛世丨I-EP中学(IB认证)
发布时间:2022-07-06 22:00浏览次数:0

世界历史悠久、地域广阔、自成体系、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:中国、印度、希腊、伊斯兰,再没有第五个。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,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,再没有第二个。 


——季羡林

世界历史悠久、地域广阔、自成体系、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:中国、印度、希腊、伊斯兰,再没有第五个。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,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,再没有第二个。 


——季羡林

image.png




举世无双的艺术秘藏



公元366年,十六国前秦名僧乐僔,拄着拐杖来到敦煌。他看到鸣沙山上金光闪烁,似有千佛闪耀,心有所悟,便在此凿下第一个石窟。从此,莫高窟横空出世。


随着时间更迭与历代王朝的跌宕起伏,数百年间,莫高窟无人管理,任由风沙侵蚀,一度面临如楼兰古城般消逝的结局。


直至一次无心的敲击,再度改变了莫高窟的命运。


1900年,一位名叫王圆箓的道士因清理堆积在窟内的流沙,无意间发现了这座惊艳世界的宝库。


作为20世纪显学之一的“敦煌学”,就此开启。


时至今日,一共发现、保护800多个洞窟、3000余身彩塑、50000余平方米壁画,浓缩了2000多年的中国历史。

image.png

image.png

为了更好传承中华文明,在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辖下“敦煌·华人传承专项基金”的组织下,联合敦煌研究院,华外同文外国语学校(以下简称华外)I-EP MYP的师生们展开了为期6天的敦煌研学之旅。

image.png

纵使已经从《千年莫高》、《梦幻佛宫》两部介绍影片中,收获极为真实、震撼的视觉体验,当师生们观看了普通旅客看不到的158号特窟——“涅槃”窟时,仍然震撼不已。


"

“第一次见它时,那感觉就像被兜头浇了一盆水,怔住了。耳朵还可以听,但捕捉不到丝毫响动;嘴巴还可以说,但发不出一点声音。眼睛还在看,但总感觉无法一眼看穿。”


——I-EP 九年级 韩雅歌

"

image.png

▲ 莫高窟第158窟西壁佛坛唐代释迦涅槃像局部

(翻自敦煌研究院) 


感受平静如大海,安详似永恒的唐代“涅槃”像,也是莫高窟最大的涅槃像。整身佛像头南脚北,神情安详平静,姿态优美典雅,实为莫高窟最具传神魅力感化人心的佛像。此外,在涅槃像周围描绘了嚎啕大哭的弟子、沉着冷静的菩萨以及非常特殊的以割耳朵、刺胸、剖腹等百态众生的举哀图。

image.png

除了高超的开凿技术令人感叹,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、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。同时,还是道教、袄教、摩尼教、景教等宗教的交汇之处,堪称“众神的乐园”。


五百强盗成佛,释加多宝并坐说法,乘凤车的西王母,衣带飘扬的伏羲、女娲,身着鲜卑胡服的供养人,天宫伎乐,猎人猎虎,禅僧深山坐禅……


敦煌的彩塑在于“传神”,所谓“神”,或更在于一种韵律、一种呼吸的节奏。华外I-EP师生们透过IB体验式探究方式,能够同步观赏者与彩塑者的呼吸,与艺术的呼吸,与佛的呼吸、与智慧的呼吸。

image.png



再走丝绸之路“咽喉”



璀璨的人类瑰宝,往往诞生于中西文化碰撞交汇处。


敦煌,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,是甘肃、青海、新疆三省交汇之地,在古时,亦称沙州。总面积3.12万平方公里中,孕育着1400平方公里的绿洲。


然而,就是茫茫戈壁中的这一片小小绿洲,却是丝绸之路的“咽喉”之地。

image.png

除了欣赏莫高窟,I-EP师生骑着骆驼,穿行丝绸之路。他们感受独具特色的大漠风光,一窥两千年仍然汩汩流淌的月牙泉。

image.png

"

“仿佛梦回汉唐,穿行在敦煌的市集。与我摩肩而过的,既有来自西域的胡商,亦有来自中原的汉族面孔。他们因贸易聚集在敦煌,让这里充斥着当时全天下最丰富的商品货物:有来自中原的丝绸、瓷器,西域的珠宝、香料,游牧地区的骆驼与马匹正低着头等待被交易,而他们的主人,或正在询价来自农耕地区的粮草与食物。” 


——I-EP 八年级 梁楒雨

"

image.png

自张骞通西域后,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建立敦煌郡以来,敦煌就是一个多民族并存、多元文化共处的地区。亚欧大陆诸文明及多重交通网络在此交汇,是中国一体多元的区域文化重镇,也是古代中国与世界文明交往最频繁、影响最深远的地区,被誉为“华戎所交大都会”。


师生们在IB理念下,围绕设计、体育、历史、语文四个学科参与探究教学,以探究作品,充分体会、展现和平合作、开放包容、互学互鉴、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、敦煌精粹。

image.png

▲ I-EP老师编撰,供学生完成的研究手册


敦煌文化彰显了兼收并蓄、自信创新的恢弘气度。敦煌文化始终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,同时又闪耀着古代印度文明、波斯文明、希腊文明的璀璨光芒,成为举世瞩目、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。




体验 · 守护 · 传承



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


为何敦煌让人如此着迷?我们从两位敦煌研究院专家——王惠民教授、孙志军教授身上,得到了更多的答案。


依托莫高窟文化遗产地和敦煌研究院学术资源,华外I-EP师生有幸聆听了两位教授量身定制的讲座。

image.png

image.png

image.png

▲ 学生在真实情境进行“体验式学习”中的课堂笔记


敦煌地区多民族、多种宗教、多种文化长期并存,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。从生产生活、民俗节庆、婚丧嫁娶、喜怒哀乐等人生百态,到建筑、服饰、用具、工具等具有不同时代烙印的物质造型,敦煌壁画构成敦煌中古时期活灵活现的社会文化发展演变的图谱,这也使其不仅是东西文明交融的文化宝藏,还具有古代文明的博物馆功能。


一代又一代的敦煌守护人,被它的美所感召来到这里,为此作出毕生的贡献。


"

“ ‘历史是脆弱的,因为她被写在了纸上,画在了墙上;历史又是坚强的,因为总有一批人愿意守护历史的真实。’ 当我看到敦煌研究院陈列中心的这段话时,我陡然感受到了‘择一事终一生’的深意。”


——I-EP 七年级 陈其睿

"

image.png

▲ 师生完成敦煌研学后获得的证书


为什么敦煌彩塑能够如此地打动人?因为古代的工匠把生命揉了进去,把对美好的期待揉了进去,那是一种呼之欲出的创造力。


为什么敦煌多个经典洞窟能通过数字化形式在网上呈现?因为“敦煌的女儿”樊锦诗及其团队历经30年的心血力作,那是一种油然而生的传承使命。


所以,正是有一代一代人的守护,敦煌文明才得以完好地保存至今。面对这样一座庞杂浩瀚、举世无双的艺术宝库,我们又将以什么方式去接近、理解、传承?可能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方式


在这个过程之中,我们需要回望历史,也需要静心观看;需要发挥想象,更需要唤起热爱。

image.png

大漠深处有莫高,飘飘乎如遗世独立,浩浩荡荡半部中外文化历史。请与我们一起守望千年,传承中华文明,成为根植中华文化,具有全球视野,不断追求卓越的终身学习者。